年轻人需走出“知识付费”的误区
近日《光明日报》一则报道显示,为知识埋单热潮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。不少年轻人本想通过网上付费学习来缓解知识焦虑,结果反而增加了焦虑。
很多知识付费内容看上去足以引领潮流,但仔细追究下来,不过是一碗鸡汤。对行业内的一些乱象,自然该加以遏制。但同时,个体心态的调整同样重要。对个体来说,走出“知识付费”的误区,实现多元化求知,改善知识结构和求知心态,甚为重要。一方面,当信息如潮水般袭来,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尤为关键;另一方面,求知方式绝非只有付费学习一种。知识焦虑,需要通过一场知识付费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和人们对求知初心、平常心的重新唤起来逐步消解。 伍里川(《钱江晚报》10月28日)
点评: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该急功近利,盲目冲动地为所谓的知识埋单,大概率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。
“老年人模式”要真适老
近日媒体调查发现,一些手机、App推出的“老年人模式”确实给老年人群体带来诸多方便,然而一些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仍遇到不少困难。
适老化改造本身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。首先是用户思维亟须提升,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、心理特点等,通过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有的放矢地持续优化。其次是系统思维有待强化,诸如广告陷阱之类的问题,一方面要强化监管,另一方面要加强老人的防范意识。此外,“老年人模式”不够适老,还暴露出相关人才较为匮乏的问题,“懂老知老”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加速。总之,适老化改造是“综合题”,需要有关各方拿出足够的耐心与智慧共同解答。 胡俊(《广州日报》10月29日)
点评:“老年人模式”不能拿统一的模板一“套”了之,实际操作中暴露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以同理心、行动力去破解、去改善。
关注高学历光环背后的精神荒芜
近日,“无业博士”刘某在20天内5次盗窃蔬菜的新闻备受社会关注。
看到别人偷过土豆,想着这些东西不值钱,刘某就有了顺手牵羊的想法。可在“无业博士”看来不值什么钱的土豆,却关乎菜贩的生计。对“无业博士偷菜”免予起诉,并不是因为其身份光环而享受特殊待遇,而是根据其归案后的表现。惩罚本身不是目的,而是提高全社会制度化、规范化运行能力的手段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容易。哪怕遭遇肄业、失业和生活不顺,也不能自暴自弃;哪怕生活缺乏波澜,也不能以剑走偏锋的方式来寻求刺激;哪怕命运或许不公,也不能走上岔路。如果只注重知识学习却忽视精神家园建设,博士的精神世界也将一片荒芜。 黄慧(《北京青年报》10月29日)
点评:人生不只求学一条赛道,前行的每一步都要走得堂堂正正。“窃书不能算偷”,这种话只有自欺欺人的孔乙己才信吧。
本组点评 杨薇 评论版邮箱:jwbplb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