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2年7月,鲁迅编《爱罗先珂童话集》作为《文学研究会丛书》之一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,全书共十二篇童话,其中九篇由鲁迅翻译。后世研究者发现,九篇译作中除《古怪的猫》一篇未见于报刊外,其他各篇在收入单行本前分别发表于《新青年》《妇女杂志》《东方杂志》《小说月报》及《晨报副刊》。复旦大学、上海师大等校学者所编《鲁迅年谱》云:“(1921年)中旬,译童话《古怪的猫》(俄国爱罗先珂作)未另发表,亦未注明翻译日期,参照《爱罗先珂童话集·集序》,大约当于此时译出。” 实际并非如此,笔者最近翻阅天津《华北新闻》发现,《古怪的猫》曾在1922年1月5日至9日的该报副刊《微明》上连载。
《古怪的猫》讲述一只叫“虎儿”的猫同情饥饿的老鼠,被主人视为疯猫,用口袋套住杀了。主人的儿子不同意这种做法,认为猫不逮老鼠有它的道理,杀死未免残忍,于是儿子中了魔,如同猫一样同情起异类来。爱罗先珂通过猫与老鼠由天敌变为手足,体现了一种博爱的思想。
《华北新闻》创办于1921年8月20日,由北洋政府财政部长、奉系人物张弧出资,报界名流钱芥尘主办,地址在天津东马路三多街4号。当时《华北新闻》开办了两个副刊,一为《微明》,一为《小日报》。这两种副刊与正刊不同,横排,只有正刊的一半,而且自有报头,十分新颖,两个副刊皆由张煊主持。张煊为常州人,原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。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,罗家伦、傅斯年等创办《新潮》杂志,张煊创办《国故》杂志,刊载刘师培、黄季刚等人的文章,与《新潮》唱反调。从北大毕业,张煊在北京《晨报》任记者、编辑后,对新文化有了新的认识。鲁迅最初的作品皆在《晨报》发表,故与张煊比较熟悉。张煊经常在报纸上撰文痛击时弊,遭到直系军阀的忌恨,为此他投靠了奉系,后来当上了张作霖的机要秘书长。
张煊主持《微明》,声称建一个公开学术讨论的阵地,在《我编辑〈微明〉的主张》中说:“报纸原是宣传文化的利器,改革社会的先锋。‘新文化’三个字,并非几句白话诗、几篇抄来的哲学学说所能包括的。凡是现社会的各种革新问题,多属于‘新文化’的范围。所以改革关于改良或政治的言论,可为新中国做先驱的,也是本栏所预备刊登的。”主办《微明》期间,张煊仍住在北京,许多稿件由他组来,通讯地址之一是他在北京的住宅。他借助在《晨报》的关系,邀约当时各界名流为《微明》写稿,如鲁迅、胡适、梁启超、蔡元培、陶行知、李大钊、施存统、高一涵等人,都在该报发表过文章。《微明》颇具影响力,据说当时发行量达三千余份。
鲁迅在《微明》发表的译作除《古怪的猫》外,还有芬兰作家明那·亢德(今译明娜·康特)的小说《疯姑娘》,连载于1921年11月13日至19日;爱罗先珂的童话《雕的心》,连载于1921年12月23日至30日。从《鲁迅年谱》发现,《疯姑娘》初刊于1921年10月10日《小说月报》12卷10号;《雕的心》初刊于1921年11月25日《东方杂志》18卷22号。由此可见,《微明》刊登的这两篇译作是转录的。
鲁迅译作《古怪的猫》在报纸上发表,为何未被后世研究者发现呢?笔者估计研究者多关注民国北京、上海的期刊报纸,而忽略了当时天津的媒体。再有,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,《华北新闻》投资人奉系人物张弧失势,报社转让给华北通讯社的周拂尘,从此其副刊《微明》停刊。存在时间较短,也是《微明》很少得到研究者关注的原因之一。